2012年6月18日 星期一
心理困擾說不出口?不妨求助精神醫師
很多人想與親近的人討論自己的困擾,但又說不出口。精神科醫師劉又銘指出,許多困擾的感覺與想法,有時反而不容易和親近的人討論,甚至不被自己查覺,此時不妨求助心理治療。
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醫師劉又銘說,透過心理治療可以幫助自己。心理治療也分門別類各有所長,包括認知行為治療、家族治療、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等。
例如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採取一種以聆聽為主的方式,不以教導與建議為導向。為求更接近問題本質,治療師要專注於患者有說與沒說的事。
醫師指出,現在社會不乏見到許多心理問題,例如感情問題困擾而發生自傷者;自我認同感缺乏,整日感覺空虛的人;白天人際疏離,晚上則執著於網路世界,或到夜店酒吧裡找尋愉悅;中老年空巢危機等等。醫師指出,有時精神科患者堅持要醫師開藥治療,返診時也狀況不錯,但後來卻表示自己其實都沒吃藥。有的患者則相反,抱怨醫師只做開藥動作;強調速效解決問題,比如只用疾病跟藥物的生理因素去處理問題,則問題會一再重複發生。
醫師強調,治療師不評斷患者,而是在必要時,鼓勵患者了解過程。在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中,很多人可以被幫助去說出他痛苦的情緒和想法,這將可以帶來釋放的感覺與反思。
有機蔬果汁 未必能排毒
許多流質減肥排毒餐訴求以各種果汁或保健成份來減肥排毒,美國西奈山醫學中心減重中心主任阿德耐·尤丹表示,身體本身就有排毒、解毒機制,一般人不需要特殊解毒配方,而以流質食物減肥根本無法減少體脂,絕非理想減重法。
阿德耐·尤丹表示,運用果汁或流質減肥排毒餐,通常沒什麼效果。很多人以為皮膚差就是體內有毒或肝有問題,專家提醒,肝不好和皮膚好壞沒有絕對關係。體內毒素被激出來後造成疹子是一般大眾常有的想法,而肝又是代謝營養及藥物與解毒的器官,以致皮膚出問題時,病人常會自然而然地會想到自己的肝是不是有問題,以致無法代謝排毒,進而造成皮膚問題。
醫師表示,如果將它全然推給肝不好,在醫學上並非嚴謹的說法,畢竟很多皮膚癢或起疹子的病人,他們大部分肝都是正常的。所以肝功能和皮膚沒有絕對關聯。
醫師還說,要讓皮膚變好最簡單做法就是減輕肝臟的負擔。例如不要太累、多休息、少吃刺激性食物如燒烤、加工食品、三餐要定時定量、避免菸酒,如此一來就能減輕肝臟負擔。
減肥的人則別為了快速減重而尋求不明減肥配方或排毒餐,倘若患者有服用來路不明的減肥藥物,還會傷害肝腎健康,且快速減重常只是減掉身體水分而已。
醫師指出,過度節食或只服少量流質食物,常造成營養不良,除了可能引發厭食症外,長甚至還會導致人格認知功能障礙、記憶力衰退、和改變人的個性。此外由於減肥速度過快,還有痛風、膽結石、掉髮等後遺症,甚至容易讓身體電解質不平衡而易有生命危險。
長期疲倦 小心慢性腎病
民眾長期疲倦勿輕忽,小心是慢性腎臟病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腎臟內科主任陳達隆表示,長期異常疲倦伴隨高血壓、水腫、泡沫尿或腰痛症狀,一定要就醫檢查。
陳達隆指出,數年前他的國中同學因全身倦怠不舒服合併高血壓就醫,經抽血檢驗「肌酸酐」已達每百毫升卅毫克,已是尿毒症。他提醒,若有疲倦狀況或長期異常疲倦伴隨高血壓、水腫、泡沫尿或腰痛症狀,務必就醫檢查。
腎臟病的惡化進展通常相當緩慢,陳達隆表示,慢性腎臟病分為五期,早期沒有症狀,病人容易輕忽,但等到症狀出現時,通常是第四至五期,為時已晚。故需靠尿液檢查,血液檢驗和超音波掃描,才能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
陳達隆說,每隔三至六個月,就有門診病人因倦怠就醫,經抽血檢驗發現腎功能指標「肌酸酐」已經非常高,約達尿毒洗腎或接近洗腎的程度。
他提醒,慢性腎臟病已成世界流行疾病之一,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,近八十%至九十%的病人未被診斷。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為九‧八%至十一‧九%,台灣慢性腎臟病病患有一百七十萬至二百萬人,但認知率僅三‧五%。
造成疲倦原因很多,陳達隆表示,壓力等心理因素會讓人感到疲倦;睡不好、感染、內分泌失調等生理問題也可能造成疲倦。所以不明原因異常疲倦,也要注意有無慢性腎臟病。
陳達隆呼籲,腎臟病病患除定時追蹤腎功能檢驗及其他生化數值外,也應謹記控制血壓、適度減低蛋白質攝取量。另外,衛生署也已推動慢性腎臟病整體照護多年,若發現慢性腎臟病者,即可進入整體照護網接受治療。
人體內外細菌
聽到「細菌」就渾身不對勁的人請冷靜,根據美國科學家提出的報告,人類體內或身上住了至少一萬種細菌,說你的鼻子、皮膚、內臟是座細菌樂園一點也不誇張!
根據網站examiner.com,這份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(NIH)贊助的研究計畫發現,人體每個細胞含有多達十種細菌細胞,萬種以上細菌遍布你的全身內外,活潑地滋生茁壯。
首先,請先拋開對細菌的成見,因為這些細菌大多對人體有益,雖然其中少數菌種仍會引發疾病,不過多數人都可以與這一萬種以上的細菌和平共生。
研究領導人之一,華盛頓大學的塔爾博士(PhillipTarr)表示:「這提供了人類生物學和疾病全新觀點,但令人非常吃驚。這些細菌不是過客,他們可進行旺盛的代謝,像個群體一般的生活於人體內,我們現在必須以森林或水體的生態系統來看待這些人體細菌。」
有趣的是,現在醫師終於能夠更深入探究這群生活在人體內外的有機體,期盼這項發現能利於未來的醫學發展,例如幫助醫師找出、預測可能在住院期間遭某些疾病感染的病患等。
科學家對於人類如何維持健康的觀點,正因這項重大發現而重新形塑。
現在知道了人體包容萬種細菌是一種常態,不過對有些人來說可能心裡還是會有些毛毛的吧?
訂閱:
文章 (Atom)